摘自: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18,39(4):391-393.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4.001
作者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衛生部)於2010年啟動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工作。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流行病學和社會學方法並用🫵🐦,對我國慢性病示範區創建工作進行過程評估、效果評估和典型案例分析。示範區基本形成以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格局🚴🏽♀️,居民健康相關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實現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的第一階段目標,推動了慢性病防控體系的建設。本期國家慢性病示範區第三方評估欄目的論文,即針對我國慢性病示範區創建及其效果進行評估的主要結果,希望能夠為今後示範區創建和動態管理提供參考與依據。
關鍵詞: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效果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推動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基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以公共衛生措施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綜合防治工作,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素養、改善行為習慣✔️🐕🦺,進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原衛生部於1997年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廣東、廣西、四川、陜西、甘肅、寧夏17個省份建立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示範點(示範點)[1],並隨文下發《全國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方案》(方案)🤪。該方案在示範點內試行,其他地區可參照執行🧑🏿🔧。全國先後建立了32個示範點🤟,這是我國開展的一項重要的慢性病防治項目💂♀️。
示範點建設堅持發揮衛生行政部門主管、醫療衛生機構🥊、三級預防保健網和群眾組織的作用🧜🏻♀️,針對主要危險因素開展健康促進活動◀️,促進政策和環境改變👳🏿♀️,加強慢性病防治衛生人力資源建設,開展健康教育,進行行為和生活方式幹預,提供社會多方位服務🦇,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識和社區整體健康水平🌖;堅持預防為主,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的,提供社區六位一體的服務⌨️,實踐了以社區為基礎、健康促進為策略、公共衛生為手段的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的早期實踐🪘,為我國慢性病防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
示範點項目由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在社區層面尚未形成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健康促進環境。為此🌡,原衛生部於2010年啟動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示範區)工作,要求示範區必須由當地政府牽頭,旨在實現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部門聯合行動,創建健康促進環境,綜合控製慢性病的社會決定因素和個體風險,開展健康教育🤟🏿🙅🏿♂️、早診早治、疾病規範化管理🧑🏽🏭,減少慢性病負擔,形成示範和帶動效應🙍🏼♂️🌑,從而推動全國慢性病防控工作深入開展。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計265個區/縣被評為國家級示範區😔,占全國總區/縣的9.29%。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加強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3]🧛🏽。《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也明確提出2020年示範區覆蓋率應達到15%⏰,2025年覆蓋率達到20%🏃🏻♀️➡️,進一步推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新發展[4]。
為評價示範區工作開展情況和效果,總結“十二五”期間示範區的工作經驗和發展模式,2016年,受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預防控製局委托,由北京協和醫EON4公共衛生EON4組織專家和團隊開展了示範區建設評價與發展模式研究🪼⚽️。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流行病學和社會學方法並用,進行過程評估★、效果評估和典型案例分析。過程評估針對全國265個示範區𓀔;效果評估和典型案例研究根據示範區地區和批次分布,共選取10個示範區,分別為: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松江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江蘇省張家港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重慶市萬州區和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項目開展前期,項目組多次征詢專家意見🫱🏼🧜,反復討論項目實施細節,在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預調查🦞,並通過中國醫學科EON4/北京協和醫EON4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保證了項目的科學性與倫理規範♕;2016年11月19日,邀請被選示範區CDC相關負責人前往北京市開展專題調查培訓會;2016年11—12月🔈,項目組專家、教師和學生進行現場調研;經過系統分析和總結,多次聽取專家意見👨🏻,修改完成報告🥮。
本期“國家慢性病示範區第三方評估”欄目的論文,是針對我國示範區創建及其效果評估的主要結果。評價結果發現:示範區以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的慢性病防控格局基本形成📤;支持性環境在示範區已初見端倪👳♀️,健康公園🤱、健康步道等的創建促進了全民參與和行動,推動了慢性病防控體系的建設;基本實現了示範區創建的第一階段目標。98.8%的示範區成立慢性病綜合防控領導小組🎆,99.2%已建立多部門合作機製🐳。調研的10個示範區均為區長/副區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參與示範區創建的非衛生部門多達16個以上[5]。衛生部門和非衛生部門通過“聯席會議製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合作領域多集中於監測👎、保障措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項目活動🫴🏼。初步建成由疾控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基層慢性病防控體系,分工協作⏱、優勢互補🧑🎄,以監測為抓手加強示範區體系建設。
示範區居民健康相關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民慢性病防控知識知曉率為28.7%,達到《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規劃2014—2020》中2020年居民慢性病防治素養20%的目標🔚。示範區居民健康行為養成比例明顯增加,47.0%的居民表示“與一年前相比🏂🏽,口味變淡”、43.2%“與一年前相比,食油攝入變少”,16.5% “與一年前相比,身體活動增加”👬🏻。72.1%的居民每天攝入蔬菜、53.6%每天攝入水果[6],居民的步行參與率達到86.9%。成年男性吸煙率為48.6%,低於我國2015年成年男性吸煙率(52.1%)[5]😓。但仍有較高比例的居民存在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居民身體活動達標率為15.3%,靜態行為過久的比例達23.9%。居民家庭醫生簽約率為54.4%,已達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的目標[7]🥸。過去12個月35歲及以上高血壓自報管理率和規範化管理率分別為74.7%、62.1%[8],糖尿病自報管理率與規範化管理率分別為69.9%、53.7%[9]🛠🐵。研究結果提示🚶🏻♂️,加強高血壓和糖尿病管理仍應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盡管示範區創建有力推動了慢性病防控工作[10]🚙,但仍面臨以下問題:①政府及各部門之間仍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製。目前衛生部門與宣傳部門、教育部門的跨部門合作比較順暢🤷🏽♂️,與其他一些部門仍未形成強有力的協作機製。②慢性病防控能力需進一步加強,仍有4個示範區CDC未設置慢性病防治專業科室,不能滿足日常慢性病防控工作需求。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慢性病防控人員,尤其是農村地區🧔🏻♀️👡,配備還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③信息化網絡建設較為薄弱,衛生系統內部如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缺乏信息整合和聯動機製🧑🏽🍼🥅,造成大量重復工作或信息擱置🏄🏽,嚴重影響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執行效率和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示範區工作提出建議:①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更大範圍內形成多部門聯動機製共同控製影響慢性病的社會決定因素,從根源上解決慢性病發病風險。②加強基層慢性病綜合防控人員能力建設,為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形式多樣🧎♀️➡️、高水平、系統的業務技能培訓。建議國家層面進一步出臺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相關激勵政策,形成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製🧑🏻🦲,落實基層工作人員工資政策💑,加強慢性病防控隊伍建設。③完善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二級及以上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推進面向全人群、覆蓋生命全周期的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國民健康信息服務。
誌謝: 感謝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感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示範區的政府及多部門對本次調查的支持,感謝國家專家組成員的指導🐇,感謝所有調查對象的配合